應城武漢城市圈及“兩型社會”建設工作紀略
搏浪前行唱大風——應城市強勢融入武漢城市圈和扎實開展“兩型社會”建設工作紀略 應城網訊(特約記者 程國輝)以改革為先導,以產業對接為核心,以項目為支撐,應城市緊緊圍繞打造“三大基地” (鹽化產業基地、能源儲備中轉基地和“溫泉度假基地),全力加強“三大板塊”(東部循環經濟示范區、中部高新技術產業區和西部旅游經濟區)建設,加快經濟發展轉型,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今年上半年,應城市全市共引進武漢項目26個,總投資11.6億元,到位資金4.7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3個。 產業轉移妙筆生花
今年以來,根據本地實際,應城市進一步加大對武漢的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符合環保要求、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投資規模大的項目,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七月驕陽似火,暑熱難耐。記者走進應城市長江埠辦事處、東馬坊辦事處、城北辦事處、開發區、郎君鎮等地,切身感受到這里的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比翼雙飛,齊頭并進,發展浪潮迭起。
在文明遐爾的長江埠工業園,所引進的湖北卓熙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新建年生產氟化油箱20萬只、高純氟氣100噸、氟化石墨100噸項目,場地平整工作已近尾聲;由武漢凱森化學有限公司投資的湖北文和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總投資3500萬元,年產醫藥中間體2000噸,目前正在安裝調試設備。
該市開發區引進湖北美特澳德鋼鐵輔料有限公司、湖北蒲紡進出口有限公司,分別投資5000萬元,新建鋼(中)包覆蓋劑生產項目和服裝生產加工項目,均已開工建設。
東馬坊辦事處引進湖北力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主要生產有縫鋼管、鋼棒,已完成投資1200萬元。
城北辦事處引進武漢華旗地產、武漢市江南工農副食品公司,投資1.7億元,新建五龍寺宗教文化園項目,已投入資金2000萬元,完成大雄寶殿、購物一條街、迎賓樓基礎性工程。
郎君鎮引進湖北盛威建材有限公司,投資4000萬元新建商品混凝土項目,年生產能力30萬噸,正進行土建施工。 項目建設亮點紛呈
至6月底,應城市全市實施“兩型”項目48項,總投資20.7億元。特別是“兩型”重大項目工作取得新突破。
華能應城熱電聯產項目環評報告、土地預審方案、水土保持方案、鐵路專用線報告和電力接入系統方案已分別上報國家相關部門,5月,成立華能應城熱電廠籌建處,6月,其環境影響報告書通過環保部專家評估,正在編制項目核準申請報告。
目前,國家西氣東輸二線工程應城地下儲氣庫項目完成三維地震勘測施工,正在進行資料井鉆探;國家戰略石油應城地下儲備庫項目正積極爭取省安排資金先行啟動單井水溶造腔綜合試驗;湯池溫泉二期工程正抓緊建設商務酒店、臨湖餐廳、湯屋別墅群、高爾夫練習場等7個子項目,今年已投入建設資金7500萬元;應城國家礦山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正式批準為國家級礦山公園,正積極與亞星(新加坡)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洽談合作開發事宜,并達成初步意向;湖北索華電器、十三香工業園麻辣鮮“5改10”、新都化工有限責任公司“2改6”、應城市獺兔養殖基地建設與精加工等一批投資億元以上項目進展順利。
以建設中部高新技術產業區為契機,應城市城南新區“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一是加強政策指導。制定《城南新區基礎設施項目監督管理辦法》、《城南新區建設工程招投標管理制度》等10項政策及制度,為城南新區建設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二是推進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城南新區“三縱七橫”道路及下水管網、第二自來水廠、第二污水處理廠、村民集并等16項年度重點工程建設,目前部分工程正在進行方案設計,部分完成招投標,部分開工建設。三是確定補償標準。經多方研究論證,確定城南新區建設范圍內征地和地面附著物補償標準,為順利進行征地及拆遷奠定了基礎。協調完成開發區、四里棚辦事處、黃灘鎮3地11個村的邊界劃分,同時進行“三縱七橫”道路建設征地面積和地面附著物丈量登記工作,現正在進行公示、測算、兌付資金。同時,對南區過渡性水系、墳墓搬遷等制定方案并加以實施。 基地建設如火如荼
以建設東部循環經濟示范區為契機,應城市載體配套建設取得新進展。
他們一是編制有關規劃。啟動《東部循環經濟示范區發展空間規劃》、《湖北應城經濟開發區賽孚工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湖北應城經濟開發區東城工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郎君鎮、三合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與此同時,積極聘請北京理德斯普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編制《應城市化工產業發展規劃》,目前進一步修改完善。起草《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全市工業經濟加快發展的意見》,擬在財政支持、金融服務、技術進步、人才培訓、市場拓展等方面出臺一些地方特色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快企業技改。積極引導鹽化工企業加強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發展循環經濟,促進鹽化工業“兩型”化。東誠有機硅公司投資2000萬元,新上尾氣回收裝置,已投入使用,每小時回收氫氣400多立方米,年節支400萬元。三是加強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建設。投入200多萬元,完成賽孚工業園新區通訊、網絡、有線電視等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了園區條件。
應城市旅游部門以建設西部旅游經濟區為契機,按照“一軸、二區、多節點”的旅游發展格局,精心打造旅游經濟板塊,初步形成了以湯池溫泉為龍頭,以湯八線農家樂旅游產業帶為主軸,以國家礦山公園、五龍寺宗教文化園為兩翼的旅游格局,1-6月,來應城旅游人數54.5萬人,總收入近3.4億元(其中武漢游客42.2萬人,收入逾2億元)。
該市科技部門圍繞東部循環經濟示范區和中部高新技術產業區建設,進一步加強與武漢的科技合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半年,與武漢市開展科技合作項目13個,總投資額1.1億元,已到位資金6000萬元;市人力資源培訓基地針對目前市場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形勢,狠抓培訓與輸出工作,全市共培訓勞動力5646人,向武漢輸出勞動力5169人;市農業部門圍繞農副產品基地建設,積極開拓武漢市場,全市輸出武漢農副產品銷售收入6500萬元。
勇立潮頭抒豪情,搏浪前行唱大風。應城市的融入武漢城市圈和“兩型社會”建設工作正朝著既定的發展闊步前行,沿著改革發展的最前沿靠近、靠近、靠近…… 信息來源:應城網http://www.yingchengnet.com/2010-08/02/cms905113article.shtml
編輯:北京理德斯普企業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綜合企劃室